招生考试网
 招生考试网 - 专升本考试 - 分省专升本 - 北京专升本 - 正文

 
北京2011年专升本中国文学与传统文化考试大纲
来源: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2010-12-22 【字体:小 大】
北京2011年专升本中国文学与传统文化考试大纲

高职升本科《中国文学与传统文化》考试大纲


课程说明:
  《中国文学与传统文化》这门课程可以分为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一个部分是《中国文化史》。其中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为主干,在阅读历代文学作品,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同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史中的相关内容。
使用教材: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韩传达、谢孟、严冰选注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第2版
参考教材: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 骆玉明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中国古代文化史》阴法鲁 许树安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复习要求及内容
 
第一章  《诗经》
 
第一节  《诗经》的整理和体制
 
一、《诗经》的整理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又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笙诗六篇,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自周初至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作品。这些作品产生的地域大体涵盖今黄河中下游及汉水上游地区。《诗经》的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各个社会阶层。
2、《诗经》的编集,大约完成于公元前6世纪。对于编集的情况,后人有“献诗”、“采诗”、“删诗”的说法。现在一般认为这些作品是由朝廷乐官整理编选的演唱和学诗的底本。
 
二、《诗经》的体制和功用 
1、今本《诗经》按照音乐类型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有乐曲的意思,《诗经》里的十五国风就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雅》即意为正声,是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大雅、小雅的不同,也是根据音乐类型作出的区分。颂,本指祭祀仪式上舞蹈的样子,引申则专指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2、《诗经》是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实施教化的重要工具。它在周代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广泛应用在祭祀、朝聘、外交、宴会等场合,同时也是贵族教育通行的教本。汉代诗学经学化之后形成的诗教传统和说诗体系,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形成影响至深。
3、在汉代,《诗经》的传本有今文的齐、鲁、韩诗,合称三家诗,它们的作者分别是鲁人申培、齐人辕固和燕人韩婴;此外有古文的毛诗,由鲁人毛亨、赵人毛苌所传。后来三家诗相次亡逸,毛诗独传。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便是毛诗。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一、祭祀诗与史诗
在《大雅》和《颂》中保存了许多祭祀祖先、追溯部族起源和兴盛、赞颂祖先的丰功伟业的诗歌。这些诗虽以歌功颂德为主,但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大雅》中五篇周人的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系统记述了周人从始祖后稷诞生到武王伐纣的历史过程。
二、农事诗
周代已经进入比较发达的农耕社会,《诗经》中的作品不仅在观念和情趣上印上了农业文明的印记,而且收录了不少直接描写农业活动的诗歌。其中最优秀的当推《豳风·七月》。
 
三、燕飨诗
《诗经》中有一类作品专门描写贵族宴饮的场面,是为燕飨诗。这类诗歌是稳固的宗法社会的产物。贵族的宴会往往是出于维系礼法、敦亲睦义的需要,而宴饮仪式则是礼的一种体现,因此这类诗歌总是赞美和乐融洽的氛围,井井有条的秩序;而对放纵失仪之举则加以讽刺。著名的作品有《小雅·鹿鸣》和《小雅·宾之初筵》。
四、怨刺诗
1、西周末叶,王道衰微,社会动荡,于是出现了针砭时弊,感时伤世的怨刺诗。在儒家传统的诗教里面,这些就是“变风”“变雅”,所谓“乱世之音怨以怒”者也。
2、二雅之怨刺诗多出于公卿列士之手,内容集中于政治层面,表现上层士大夫对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又往往与切身感受相结合。情辞恳切,风格沉痛而凝重,如《大雅·板》《荡》《民劳》《桑柔》《瞻卬》,《小雅·节南山》《雨无正》《巧言》《巷伯》等。 
3、国风之怨刺诗多出于下层及民间,多针对具体的社会现象或事件,讽刺更尖刻辛辣,情绪比较外露,以嘻笑怒骂为能事,富有平民文学的特质。如《邶风·新台》《鄘风·相鼠》《魏风·硕鼠》《陈风·株林》等,皆为名篇。也有比较含蓄哀婉的作品,如《王风·黍离》。
五、征役诗
征役诗是指那些以战争、徭役为题材的作品。这些诗歌抒写征役之困顿,劳逸之不公,如《小雅·北山》《召南·小星》;倾诉骨肉离散、夫妻暌违的痛苦,以及征夫、思妇的两地相思和对安乐生活的向往,如《小雅·采薇》、《豳风·东山》、《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当然也有慷慨赴敌的作品,如《秦风·无衣》表现的就是秦人同仇敌忾,抗御外侮的精神。
六、婚恋诗
  婚恋诗在《诗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不仅数量众多,内容丰富,而且也是《诗经》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它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自由恋爱的歌唱。这类作品有的大胆而直率,如《郑风·溱洧》写春光明媚之日,青年男女徜徉水边,相约游玩的快乐场景;《召南·摽有梅》是一位待嫁女子的歌唱,把女子焦急待嫁的心情毫无保留地展露出来。《召南·野有死麕》写男女幽会嬉戏,更是十分大胆放荡。另一类作品则比较含温文典雅,如《周南·关雎》写辗转反侧求之不得的爱慕之情;《邶风·静女》以馈赠信物抒写纯真的爱情,娴静美好;《陈风·月出》描写月下美人的绰约风姿,明丽而纯洁。
   2、表现相思和爱情受阻的诗。如《郑风·狡童》里头姑娘因为相思而寝食难安;《秦风·蒹葭》通过描绘一个美丽清冷、朦胧迷茫的境界,刻画了诗人徘徊追思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伊人可望不可及的惆怅与失落。《诗经》中的一些诗在歌唱恋爱的同时也反映了某些相关的社会问题。如《郑风·将仲子》写女子与心上人倾心相爱,但是又惧怕父兄的反对和旁人的风言风语,婉曲之中不乏怨尤。《鄘风·柏舟》表现了同样的遭遇,她的恋爱遭到了母亲的反对,只有呼天唤地以示抗争。这类诗歌反映的社会问题,是爱情同礼教、社会舆论的矛盾。她们爱情的障碍不是恋人之间的感情纠葛,而是外来的社会压力。
   3、描写美满婚姻生活的诗。如《周南·桃夭》以艳丽的桃花起兴,祝福新娘家庭和睦,生活幸福。《郑风·女曰鸡鸣》以夫妇对话的形式,写清晨起床的一个片段,饶有风趣,表现了夫妇缠绵恩爱的情意。
    4、弃妇诗。《诗经》还有几篇作品是被丈夫遗弃的妇女的咏唱。其中以《邶风·谷风》和《卫风·氓》最有名。这两首诗都叙述了女主人公对丈夫忠贞不二、辛劳持家却被无情遗弃的悲惨遭遇,但是又风格各异。《谷风》伤怨丈夫喜新厌旧,悲悲切切,哀怨缠绵;《氓》则通过自己与丈夫在行止、情义等方面的对照,控诉丈夫始乱终弃的行径,表现出清醒果决的态度。
 
第三节  《诗经》的文学成就
1、赋、比、兴
赋、比、兴一般被认为是《诗经》的表现方式,但是关于它们的含义的解释却莫衷一是。其中朱熹的说法比较平实,被后世普遍接受。他认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2、章法结构
《诗经》通常采用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再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这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一是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
3、句式和语言
《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同时在四言的基本句型下,又参差变化,长短自如,比较灵活。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有自然的音乐美。其用韵的基本模式和规律,实际上成为了后代诗歌音韵的圭臬。
此外,《诗经》的语言也很有特色。一是词汇丰富;二是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如“关关”、“窈窕”、“夭绍”、“参差”、“踊跃”、“绸缪”、“差池”、“黾勉”、“委蛇”等等。这些特色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更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姿采。
 
第四节  《诗经》的地位和影响
 
1、《诗经》开创了抒情诗的传统。
2、《诗经》树立了关注现实的“风雅”精神。
3、《诗经》建立的比兴传统,构成后世文学表现的基本手法。
 
 
   第二章  先秦历史散文
 
我国古代的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产生,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历史散文的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第一节  从卜辞到《春秋》
 
1、我国散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它们的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极少数叙事比较完整,叙事要素齐全,可以视为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
    2、商周时期的铜器铭文,由简入繁,篇幅加长,内容更加复杂,具备了一定的叙事规模。
    3、《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文集,以记言为主,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盘庚》是可靠的商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尚书》的文字古奥,正如韩愈《进学解》所说:“周诰殷盘,诘屈聱牙”。《尚书》的文诰结构完整,单独成篇,语言技巧较之卜辞和青铜铭文显著成熟。对后代官方文书的体式有深刻影响。
   4、《春秋》本是周代史书的通名,后来特指鲁国国史。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的历史。《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说孔子曾经笔削《春秋》,但有人认为孔子只是用它来教授弟子。它的记事有法度,但都很简略,仿佛现代的新闻标题,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
   5、《春秋》全书贯穿维护周礼,正名定分的思想。这种思想在行文中不是诉诸议论文词,而是通过史实的排比,以及含蓄严谨的措辞方式来表现。这就是所谓以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第二节  《左传》
 
一、《左传》的成书
1、《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左传》是为《春秋》作传解的著作,作者是左丘明,但后人对此颇有疑义。
2、《左传》的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讫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基本与《春秋》重合。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编定者应是一位儒家学者。
3、《左传》当时即有写本,长期单行,与《公羊传》《穀梁传》并称《春秋》三传。西晋以后经传合一,成为今日所见的面貌。
 
二、《左传》的史观
1、《左传》继承了《春秋》惩恶扬善的良史精神,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总结历史经验,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作出评价,为后人提供历史的借鉴。
2、人本精神和民本思想是《左传》杰出的思想特征,体现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念,也是当时社会现实和思潮的反映。人本精神是对神权意识的颠覆,《左传》提出了“民为神主”的观点;民本思想则表现为对民意的重视,表达民为邦本,民重君轻的观点。
 
三、《左传》的叙事
《左传》虽然是一部历史著作,但是它记事详赡,文采生动,与质朴无文的《春秋》、《尚书》大不相同。它的叙事特色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看:
1、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化。
文学性的剪裁,是说它既叙述了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又善于使所传达的事件意趣盎然,而避免枯燥乏味的流水帐式的记述。历史事件的故事化,是说《左传》在叙述史实时常常借助于人物形象的描写,描绘他们的言语、行为和彼此之间的关系,有的甚至带有小说、戏曲的色彩。
2、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
《左传》虽然未以人物传记的形式记录历史,但是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十分注重刻画人物。其中如曹刿、先轸、弦高、子产、晏婴等等都是很生动的形象。更可注意的是,《左传》不仅能够写出人物的特性,而且注重刻画人物性格的多个侧面,有的甚至能够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
《左传》主要运用对话、行动来表现人物,而绝少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的特征。
3、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左传》以擅长叙写战争著称,它记录了春秋时期许多大大小小的战役,而往往注重对双方战前谋划的叙述。如晋楚城濮之战前错综复杂的外交策略的铺陈,即是一例。而描写战场的场面则以简洁生动见长。如晋楚邲之战,写被楚军击溃的晋兵争舟渡河,自相攻杀,结果“舟中之指可掬”,仓皇之态毕现。
《左传》的叙事和写人,运用了很多细节描写,极为传神。如秦晋崤之战后,晋襄公放走了秦国的三帅,元帅先轸大怒痛斥,“不顾而唾”,表现了他的深谋远虑和暴躁性格。又如晋楚邲之战,晋军逃兵的兵车陷进坑中,追击的楚人教他们抽去车前横木,又教他们拔掉旌旗,去除车轭,轻装出逃。晋兵一边逃跑,一边回头嘲笑楚军,说自己不向楚兵经常吃败仗,所以才没有逃跑的办法。这个细节把晋军的慌乱狼狈,楚军的从容悠闲,以及晋军的戏谑可笑,统统表现得惟妙惟肖。
4、《左传》还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如阴饴甥对秦穆公的答辞,既承认晋国曾经有负于秦国,又表明晋国上下同仇敌忾,绝不屈服;既表示晋人对晋惠公被俘的忧戚,更阐明了秦国必须释放晋惠公的道理。深入对方的内心,把握其心理,言辞端正委婉,不卑不亢,道理充分,分寸恰当,使对方不得不折服。其他如《烛之武退秦师》、《知罃对楚王问》、《吕相绝秦》等等都是著名的例子。
《左传》的这些文学成就,对后世文学,尤其是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节  《国语》和《战国策》
 
一、《国语》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靠。
2、《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
3、《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有成功之笔。
 
二、《战国策》
1、《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
 
2、《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张扬。
   3、在先秦的古籍中,《战国策》因为有许多“增饰非实”之词,所以可信程度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战国策》多记纵横家游说之辞,较之《左传》的行人辞令更加“敷张扬厉,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如《秦策一》苏秦说秦惠王连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如《齐策一》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目的是让齐王能广泛听取国人对朝政的意见。若直言其意,恐怕齐王不易接受。邹忌就以自身的日常生活事件入手劝谏:妻子、侍妾、客人都夸赞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而自知不如,是因为诸人或偏爱自己,或敬畏自己,或有求于己,才说出赞美的话。由此自然导入,既不会使听者产生反感,又能够明白达意,婉转生动,具有说服力。
第三,摹画人物,形貌毕肖。《战国策》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事中心,刻画了各种人物,其中最传神的是策士的形象。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战国策》在写人的时候,出现了将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文章的先例,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河。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战国之时,君主普遍短浅无能,所以策士的游说必须浅显生动,明白晓畅。于是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寓言不仅令事理明白,也使文章形象生动有趣而富于文采。象“狡兔三窟”、“抱薪救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第四节 先秦历史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史传文学的鼻祖。
2、散文的楷模。
3、奠定了小说、戏曲的叙事传统。
 
 
第三章  先秦诸子散文
 
第一节  早期诸子散文
 
一、《论语》
1、《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由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汉代出现了《齐论语》、《鲁论语》、《古论语》三种本子,现存的是《鲁论语》。
2、《论语》充分体现了语录体生活化、口语化的特征。常使用质朴平易的形象性语言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寓理于情,简约形象。大量的语气词的使用,也使得文字充满情味。
3、《论语》的文体,体制短小,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的篇章;每篇之中也没有共同的主题。少数章节较长,能够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来表现其形象和性格。如《先进》篇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座”章,笔墨简练,形象生动,性格鲜明。
 
二、《老子》
1、《老子》传说是老子所作,但关于其人的争议甚多。一般认为他的生活年代与孔子同时而稍早。
2、《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山理论著作。其特点是:一、善以诗意语言表达哲理,注重形象性;二、语句形式为韵散结合的格言体。
 
三、《墨子》
1、墨子名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家在先秦时代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它包括了墨子以及墨家各派的观点。兼爱、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
2、《墨子》文章的特点:一、由小及大,连类譬喻,逐层推理;二、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3、《兼爱》、《非攻》等是墨子对同一论题之讲辞记录,出现向专题论文演进的迹象。
 
 
第二节  《孟子》和《庄子》
 
一、《孟子》
1、孟子,名轲,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他主张“仁义”和“王政”,是对孔子学说的承袭和发展,因此后世往往称之为“亚圣”。
2、《孟子》文章给人最深刻的印象,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善于把握对方的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入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
孟子文章的第二个特点,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东汉赵岐说:“孟子长于譬喻。”(《孟子章句·题辞》)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它的说辞气势丰沛,是非鲜明,铺张扬厉,纵横恣肆。
《孟子》中还有一些寓言故事,著名的如“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齐人乞墦”、“弈秋诲弈”等等。
 
二、《庄子》
1、庄子,名周,生活年代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曾为漆园小吏,生活穷苦。
庄子与老子并称“老庄”,但是二者尽管都崇尚“自然”,庄子却否定一切事物的存在,齐同万物的差别,与老子的思想颇不相同。
《庄子》今存33篇,通行的是郭象的注本。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著,《外篇》和《杂篇》为其弟子和后学所著。
2、《史记》本传说:“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全书基本上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寓言组成,这些“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构成的寓言,描述了众多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的艺术形象,寄寓了他惊世发聩的深刻思想和深沉感情,可以说是这里抒情散文的杰作。
    3、《庄子》的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奇幻夸张,出人意表,变化莫测。如《逍遥游》描写鲲鹏自由变换的体貌,其体积之庞大,其飞行之惊天动地、气势恢弘,想象奇丽而壮观。真是神思迭出,离奇瑰玮,移步换行之间,叫人应接不暇。
4、真实与虚幻相交错是《庄子》散文的又一特征。《庄子》虚构的许多光怪陆离的艺术形象,不仅形象地表达了他的哲学思想,而且反映了他的社会批判精神。
5、《庄子》的论辩风格不重逻辑推理,而常用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表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阐述。因此《庄子》的哲学充满诗意。
6、《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节奏鲜明,具有诗歌语言的美感。
 
 
第三节  《荀子》和《韩非子》
 
一、《荀子》
荀子,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他的思想以隆礼重法为核心,故其弟子韩非成为法家的代表。
《荀子》今存32篇,多为荀子自著。先秦说理文至此已臻成熟。其特点为:一、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淋漓尽致;二、长于比喻而少用寓言。
荀子作过《赋篇》五篇,《佹诗》二章,以及《成相篇》。其赋对后世赋的问答体式有影响和贡献。
 
 
二、《韩非子》
 
韩非是战国末期韩国的公子,从荀子学习,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55篇基本上是韩非自著,也有后人的作品掺入。
《韩非子》的说理文明切犀利,冷峻峭拔,而极善分析,条理严密议论透彻。《五蠹》是其中的代表作。
  《韩非子》是先秦诸子中寓言使用最多的,其内外《储说》、《说林》上下两篇基本上由寓言组成。它的寓言往往采用历史故事的形式,浅白通俗,形象可感。
 
 
第四章  楚辞
 
第一节  楚辞的产生与屈原的生平
 
一、楚辞的产生
1、“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大夫屈原开创的一种新诗体。其名称出现于西汉。汉代人又往往把“楚辞”称为“赋”。其实二者无论从体式还是性质上说,都是不同的。
2、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它的产生首先与楚声、楚歌有直接的联系。其次,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的“巫歌”关系密切。屈原所创作的《九歌》就是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再次,楚辞中充满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道地的楚地方言。
此外,南北文化的相互浸润,中原先进的制度、文化渐为楚文化吸取。战国纵横家铺叙华辞的风气就对楚辞有不小的影响。
3、就体式而言,楚辞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类似《诗经》而有所改造的样式,如《橘颂》和《天问》,基本是四言体。另一种就是以《离骚》、《九歌》为代表的“骚体”,是楚辞的典型样式。
典型的楚辞体,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屈原的作品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复(如《离骚》),描摹事物层叠铺张(如《招魂》),而宋玉的作品在铺叙描摹方面似更进一步。
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有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这就使抒情达意更为透辟淋漓,扩展了表现的容量。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极其频繁地写入楚辞,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二、屈原的生平和创作
1、屈原,名平,楚国贵族。他生活在战国后期诸侯争斗最激烈的时代,受过良好的文化教养,也有高远的政治理想和为之奋斗献身的精神。但是因为君王的昏庸和奸臣的陷害,两次被贬,终于在长期流放江南之后,投汨罗江而死。
2、关于屈原作品的真伪,从汉代以来已经聚讼纷纭,今人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可以确定为屈原所作的有23篇:《离骚》、《天问》、《九章》是屈原自作,《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民间祭神歌曲加工润色而成;《招魂》一篇亦当属屈原。至于《远游》、《卜居》、《渔父》,多数学者认为是后人拟作,《大招》则是模仿《招魂》之作,都不是屈原的作品。
 
第二节《离骚》
 
一、《离骚》的题义。对于《离骚》的题义,历来有多种解释:1、遭遇忧愁;2、别离的忧愁;3、牢骚;4、楚地古乐曲名。
 
二、《离骚》可能作于屈原被流放江南之时,即楚顷襄王初年。
 
三、《离骚》的主题。《离骚》是屈原自述生平的长篇抒情诗。屈原的峻洁人格、美政理想、爱国情感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九死不悔的追求精神在诗中水乳交融,构成了一部伟大的爱国主义诗篇。
 
四、《离骚》的艺术特点
1、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
《离骚》所表现的社会内容,所抒发的思想情感,直接根源于现实生活,而艺术表现则是想象自由驰骋,完全摆脱了现实生活的逻辑而进入想象的境界,奇幻神异。
《离骚》前半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际,基本是实写,但像“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样的诗句,以比兴手法铺叙夸饰自己的美好品质,已具奇异想象的特色;后半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则更是把他火一样浓烈的激情、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奔腾飘逸、上天入地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喷发出来:“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强烈的抒情与奇幻的想象结合,更深沉地展示了他的心路历程。
2、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抒情诗,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
诗作写屈原身世高贵而出生奇异,具有非凡的才能,美好的品质,高尚的志趣,雄伟的志向和高远的理想。不仅如此,抒情主人公的光辉人格还体现在他追求理想坚贞不屈的思想行为中。“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离骚》塑造这样一个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具有象征的意味,表现了这篇抒情长诗的精神实质。
3、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
《诗经》开创的比兴手法,为屈原所继承并作出了极大的拓展。《离骚》不仅运用了较《诗经》更加丰富的喻象,也不仅把片段的比兴发展为长诗中的连续应用,而且发展出喻象、喻体合一浑融的艺术手法。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一句,把培植香草和栽培贤能完全融为一体,具有象征的意义。这种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香草美人”的托喻传统,影响深远。
4、结构、语言方面的特点。
《离骚》全诗围绕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谋篇布局,极尽开阖抑扬的变化。诗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实写,回顾历史;后一部分是虚写,表现对理想的探索。一虚一实,回环往复,抒情写志通彻淋漓。后半部分多重奇幻境界的描述,又使诗歌跌宕起伏,意境层进层新,情感得以尽情挥洒。
在形式和语言方面,屈原创造了一种句式长短不一、韵散相间的新的文学形式;同时他也创构了长篇巨制。《离骚》后半的主客问答形式,对后来汉赋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离骚》的语言丰富多姿,双声、叠韵比比皆是,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兮”、“些”、“羌”、“只”等词语也增强了楚辞的地方特色。
 
第五章  汉代史传文学
 
第一节  《史记》
 
一、司马迁的生平及《史记》的成书
1、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夏阳龙门。其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对诸子百家学说皆有研究。司马迁少年聪慧,又转益多师,向当时的许多大学者问学,打下深厚的学术基础。
2、20岁时,司马迁开始漫游各地,亲身领略民风,考察故地,访问耆老,搜集了不少历史材料,对历史获得了亲切的感性认识。
3、《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司马谈已经着手写作了部分章节。前110年司马谈去世,遗命司马迁完成自己的心愿。前104年,司马迁继承父志,开始续写《太史公书》。前98年,李陵败降匈奴,司马迁因替他说情而遭受宫刑。此后忍辱负重,继续写作。约于前91年完成一百三十卷的《史记》。
4、司马迁之创作《史记》,开始是因承父命,并且有志于弘扬天汉神威,润色鸿业,鉴往知来。遭宫刑后,心态陡变,个人抑郁不平之气激射于修史行为之中,歌颂之声减弱,而代之以怨愤感慨之情。《史记》遂成为一部心灵史与社会政治史的混合体。
 
二、《史记》的叙事
1、《史记》创造了纪传体的史书体例,以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网络。其中的本纪、世家、列传记录不同阶层人物的生平,最具文学价值。
2、《史记》的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以类相从的原则。在传记的体例上,有单传、合传、类传等类型。各传之间血脉贯通,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3、《史记》叙事不仅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是注意揭示历史发生的根源,重视探寻历史的因果规律。他自称《史记》的创作宗旨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不是一般性地描写历史进程和历史人物,而是对历史规律和人物命运进行深刻思考,透过表象去发掘本质,通过偶然性去把握必然性。这样的历史不是历史现象的简单拼合,而始终贯彻着作者的思想和灵魂。
4、《史记》叙事往往详写事情的起因,略写结果;并善于穿插生活琐事以昭示结果之必然性。这是他抉发历史规律的一种技巧。
5、《史记》叙事富有传奇色彩,许多传奇故事被采入传记;又有的故事背离常规,出乎意外,这些都造成一种神秘感。而司马迁写人的笔法变幻莫测,别出心裁,亦以其新奇多变而产生传奇的效果。
 
三、《史记》的人物塑造
1、《史记》的本纪、世家、列传记载的人物,上自帝王将相,下至三教九流、市井小民,涉及人物四千余人。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量平民如刺客、游侠、商人、方士等的入传。这表现了司马迁开阔的历史视野和独特的历史认识。
2、《史记》刻画的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哪怕是同一类型的人物也各具面貌。写人之时,则善于准确把握对象人物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并注意到影响个性形成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因素。
3、司马迁很注意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他笔下的人物总是有血有肉、生动丰满的。有时又采用“互见法”,在本传中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而在其他篇章揭示他的其他性格特征。
4、司马迁善于把历史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来表现,在叙述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展示个人命运的偶然性中体现的历史必然性。
5、司马迁成功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全书充满了浓郁的悲剧气氛。这些苦难的悲剧经历,无疑暗含了司马迁自己的人生感慨。
 
四、《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1、《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鼻祖,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它继承了先秦《诗》《骚》的抒情传统,又吸收了先秦散文的酣畅风格,融会贯通,自成一家。
2、《史记》所颂扬的进取精神、淑世情怀、人道主义和自强不息的意志,以及一系列光辉的人物形象,为后世所追慕、景仰。
3、《史记》的文章技巧、风格、语言,无不令后世散文家宗奉。
4、《史记》的许多故事情节广为流传,为后世小说、戏曲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它构思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也不断为小说家们效法。



 
看了这篇文章的网友还关注以下文章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热门文章

    分省专升本
    福建专升本 | 安徽专升本 | 山东专升本 | 江西专升本 | 辽宁专升本
    河南专升本 | 湖南专升本 | 湖北专升本 | 上海专升本 | 广东专插本
    河北专接本 | 江苏专转本 | 北京专升本 | 浙江专升本 | 重庆专升本
    吉林专升本 | 黑龙江专升本 | 山西专升本 | 天津专升本 | 甘肃专升本
    海南专升本 | 陕西专升本 | 内蒙古专升本 | 四川专升本 | 云南专升本
    浙江省22 | 新疆直升本 | 广西专升本 | 江苏专接本 | 青海专升本
    上海插班生
    政策法规
    考试大纲
    考试问答
    试题答案
    录取查询
    成绩查询
    录取分数线